韩漫窝
  1. 韩漫窝
  2. 其他小说
  3. 科举官途
  4. 33、第三十三章:策论(修)
设置

33、第三十三章:策论(修)(2 / 2)


正是看透了永康帝的凉薄,高?明远才这么多年一直蛰伏,不敢有大动作。但饶是如此,永康帝似乎也越来越对他有所猜忌,过去还经常招他入宫询问政事,今年却越发的少了。

当年他高?明远被永康帝提拔上来是为了对付前首辅,所以现在永康帝是已经对他不满了,准备把黄友仁拉上来,把他像对之前的首辅一般踩下去吗?果然最是无情帝王家,朝臣只是帝王手中的一枚可有可无的棋子,他想要把你放哪里,就是放哪里。若是棋子生出自己的意志,那么不管这棋子好不好用,都要销毁!

想到前首辅顾大人当时被永康帝逼得迫地不得已乞骸骨告老还?乡,朝堂上尽是落井下石之人,一见风头不对就开?始对前首辅一派的人各种?打压,弹劾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到永康帝的御案上,不出三个月时间,顾程安布下十?年的势力,被全部连根拔起,迅速被朝堂里?其他派系的人分刮一空!十?年前的往事还?历历在目,当时他高?明远也是下手快准狠,安插了不少自己的势力,才坐稳了这个首辅之?位,难道顾程安的昨天就是他的今天?

高?明远刚刚年过五十?,坐上首辅之?位也不过十?年之久,自觉身体健朗,再活个十?几二十?年毫无问题。在首辅之?位越久,积威越重?,满朝文武谁见了他不得退避三舍,毕恭毕敬?是真正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人物,永康帝又不爱处理朝政,手握大权的滋味一旦尝过,就休想叫人放下!

所以黄友仁想拉他下水,取而?代之?做梦!

只是这次的黄河水患事件,让他在永康帝心中又上了一个台阶,这次他全权处理此事,想必又会在关键位置安插自己的人手,眼见着势力被蚕食,永康帝最近看他的眼神也越来越不满,如何?不叫他忧思重?重?!若是任凭黄友仁扩张势力,凭着永康帝的冷心冷血,将?会置他于何地也就可想而知了!

可是,据他的暗线汇报,就在前几天黄友仁还?对如何?处理黄河水患的事情没有什么章程,怎么突然间就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了?凭着自己多年官场上的嗅觉,高?首辅觉得其中必有猫腻,若无人在背后指点,黄友仁这厮能呈上这个折子?

两人是多年的老对手了,俗话说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,黄友仁的班底他再清楚不过,虽然有几个能人之?辈,但是才华也不在这上面。让他手下的人出主意如何?拉拢朝臣,如何?欺上媚下可以,让他们出一个如此精彩绝伦的点子,根本不可能!

可是这背后之人是谁?是又有哪个势力想要搅入这趟浑水?

查!必须得查!不管这人是谁,要么抢到自己麾下为他做事,要么,就干脆毁掉!

而?悄悄将?林清策论递上去的马学政,过了几日之后也收到了当朝次辅黄友仁的密折。

“老夫果然没有看错!竟是解决了黄大人的难题!看来此次升迁回京有望了!”马学政将密折放到一个匣子里?收好,嘴角扬起得意的笑容,不禁回忆起当时自己读到那份策论时的心情。

其实当官当到了马学政这份上,对于科举取士也有了自己的看法。诚然,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出朝廷需要的人才,可是这些人才更多的是一些只会之?乎者也的庸才。文章做的好有何?用?试帖诗写的好又有何?用?无论是当父母官还?是在京城的六部当官,实际办理朝务的时候,这些都没有用。甚至好多官员考中进士后,也不再碰那些四书五经,因为毕竟用不上了。唯一可能有些用的,就是给上官递折子的时候,能行文通顺,字迹秀美,得上官一个好感罢了。

只有进?了翰林院这样清贵的部门才需要继续研读文章,毕竟要随时随地服务于皇上,拟写奏折,给圣上皇子讲解经义,修史编撰。

虽然人人都道:“非进?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”。可是只有头甲和二甲的几名科考人才才能入翰林,入了翰林又有多少人出类拔萃,得到圣上赏识?

反正他马丛文在翰林院修了八年的史,也没有被皇上传唤过一次。在翰林院里若无靠山,那就是个清水衙门,冷板凳做到老的人也不是没有。

想他马丛文当年考上二甲第三名,是何等的荣耀,何?等的雄心勃勃想要做出一番成就。一开?始确实顺风顺水,通过馆选之?后入得翰林院,让多少同科进?士们羡慕。然而,看着一年年过去,自己一直处在一个翰林院侍读的位置,再难进寸分毫!而?自己当年的同年们,不是抓住机会留京,在六部轮了一圈有个实权位置坐着,就是下放到地方金山银山的搂着。自己呢?空有个清名,每年拿到手的俸禄都应付不了京中的人情往来,还?需要妻子动用自己的嫁妆银子补贴自己!混到这个份上,也是可悲可叹了!若不是他后来递了帖子给黄次辅,说不定这学政之位自己也轮不上啊!

故而?马丛文从心里?是不觉得做的好文章,写得好诗赋有什么重?要的,只不过是一个大关卡,先卡掉一部分人再讲。他真正在意这场院试的还?是策论。

自从知道黄次辅因为鲁地水患之事被永康帝斥责之?后,马丛文就想着这或许是个机会。但是奈何?自己在翰林院待了那么多年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呈上去。想到院试在即,虽然觉得不过是些区区童生,也不了解朝务,有见解者万中无一,但是也把这题作?为策论的题目放了上去,只当开?拓自己的想法,聊胜于无。

果然,一开?始看了几篇文章后,马丛文觉得和自己所料不差,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策论,那些学子在意的都是自己的辞藻够不够华丽,句式够不够工整,论点也都是些老生常谈之?法,毫无新意!就算有几篇文章讲了一点东西,但是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书生之?谈,如空中楼阁,仔细一推敲就没有立足之地了。

而?当马丛文翻到林清这篇策论时,他心里?是震惊的,这些数据的对比,条理清晰的罗列方案,将?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抢救措施所需的银两,每一处都写的非常详细,甚至还给出了将?来防止黄河水患的方法,虽然有些点是前人从来没有提出过的,但是仔细一想却又觉得非常有道理!

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啊!

只不过再回过头看看林清的经义答得却是一般,只能说是中等偏上,尤其是最后一题的字还?写得有些轻飘了。虽然卷子上被其他副考官写了力荐两个字,但是马丛文想了想还是罢落了这篇文章,朱笔批写道:才思敏捷,稳重不足,磨砺几年,方能成才。

这样的回复在几个副考官看来,除了叹息一声也纠不出大错,毕竟马丛文在世人眼中是属于中正平和之?辈,做事也是循规蹈矩。况且在科考上,字写得好不好确实能占很大的比重?。再讲,都说字如其人,字写得轻飘了,难保人不轻飘。压个两年,也好。

马丛文也是欣赏林清的,也想过取他这个文章,但是他还?想把这篇策论作为投名状交给黄次辅,以表他的忠心。如今他到幽州这贫瘠之?地做个学政,虽然有了实权,但是却和妻儿子女分隔两地。享受惯了京城的花花世界,这样的苦寒之?地无论气候还?是人文环境,都让马丛文感到不适。

若是能平调到京城有个实权职位可以坐坐,那才是他心中真正所求。

故而?,思虑再三,马丛文还?是把林清的卷子撸了下去。压个几年,此子就算接连过了乡试会试也至少是三四年后的事情了,到时候已然风平浪静,谁还?会想到一篇小小的策论呢?

表面上的公平公正,内里?却已经是翻了九转十八弯,然而林清作?为当事人,却对此一无所知。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